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擊劍該怎麼看? ( 里約奧運2016) - Vox

奧運的擊劍比賽,表面看起來就是兩個人用西洋劍戳戳戳戳戳戳,不懂門道的我一直覺得,不就是兩個人拿劍對戳,怎麼還有分什麼鈍劍、銳劍、軍刀比賽? 難道後二是會見血的嗎? (因為"銳"劍和軍"刀"咩)

人文科學頻道Vox,這次特別為我們解釋了其中的分別及另外講述了這古老運動的歷史及發展唷:



註解:


先把三種形式再做個簡單的整理:

鈍劍(Foil),又稱「鈍劍」或「輕劍」。由劍柄、劍身和護手盤組成,全長不超過110厘米,重量不超過500克。劍身為鋼製,長度不超過90厘米,橫截面為長方形。運動員在比賽中只能刺,不能劈打。

銳劍(Épée),又稱「重劍」。由劍柄、劍身和護手盤組成,全長不超過110厘米,重量不超過770克。劍身為鋼製,長度不超過90厘米,橫截面為三棱形。護手盤為圓形。

軍刀(Sabre),又稱「軍刀」。與鈍劍、銳劍的不同之處在於可以用刀刃部分劈打來得分,因此選手的動作與攻擊是非常迅速的,另外兩項武器則是只能用劍尖來得分。軍刀由劍柄、劍身、護手盤組成。全長不超過105厘米,重量不超過500克。

189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擊劍成為正式項目,當時只有鈍劍(Foil,又名鈍劍)和軍刀(Sabre,又名軍刀)。擊劍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一百多年來從未被中斷過。到了19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男子銳劍(Epee,又名銳劍)被列入奧運的行列之一,1924年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又增添女子鈍劍項目。直至1996年和2004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擊劍比賽再加入女子銳劍比賽、女子軍刀比賽。

0:50 天生一對 The Parent Trap

超清純迪士尼童星琳賽·蘿涵演出講述關於分開長大雙胞胎的故事。


 2:41 攻擊權 Right of Way (或是先觸先得)


近代歐洲還是保留封建騎士的遺風-決鬥,在過程中造成傷亡是不予論罪的,故當時歐洲人普遍學習劍術以防止哪天有人向他丟手套求戰。

由於考量練習的方便性及減少過程中的傷害,人們使用較輕的鈍頭劍以取代殺傷力較大的決鬥劍,同時為了讓動作更貼近決鬥實況,於是參考對戰的概念訂定了規則以便進行練習及模擬對戰,會訂這樣的規則有個重要的原因”依照攻擊權的規定執行較容易取得優勢,就算互中對方的傷害也比較大”

久而久之以輕劍對打逐漸跳脫出決鬥,自成一格轉變為運動,同時也發展出面罩及劍服等裝備及比賽規則,這就是鈍劍比賽的原型。其後人們將決鬥劍演化成銳劍,軍刀也從馬背上轉化到平面場地上,在過程中並參酌了鈍劍攻擊權的概念。因此嚴格來說,三個劍種跟攻擊權都有關聯,而銳劍的攻守動作甚至要比攻擊權規範的更迅速確實才有辦法得分。

攻擊權的定義很簡單, 以鈍劍為例:
伸出手臂以劍尖威脅對手有效部位的動作在先,攻擊腳步(弓步或飛剌等)在後,最遲應在攻擊腳步著地時擊中對方。 這個動作中途不能被對手破壞 (包括撥擋, 敲擊或是被逃掉) 或是回縮, 否則視作攻擊權結束或尚在準備中(Preparation)。

將這段文字拆解歸納成以下依序的四個條件:
1. 手部伸出威脅對方?
2. 攻擊腳步跟上?
3. 過程沒有被中斷?
4. 攻擊腳步結束?



來源:Nonstop擊劍人的blog

4:37 Daft Punk 傻瓜龐克

是一個創立於法國巴黎的電子音樂團體,由蓋-馬努爾·德霍曼-克里斯托和湯瑪斯·本高特兩位唱片騎師於1992年組成。他們將浩室與流行電音結合,在1990年代晚期浩室流行時逐漸成名,在法國1990年代的浩室浪潮中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其所創作的音樂在法國浩室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樂團成員早期的風格亦受海灘男孩、滾石樂團及化學兄弟等知名樂團影響。

傻瓜龐克著名於他們的表演皆經過精心的策劃,並將視覺的效果及元素融入進音樂中、作品亦皆有如故事般的鋪陳。自2001年以來,傻瓜龐克大多以機器人的扮相出現在公眾視野,而他們的頭盔以及手套就是其機器人扮相中很重要的標誌。兩人為了保持樂團的神秘感,基本都不會接受採訪或是在電視節目裡出現。


5:02 Gaston Defferre 及 René Ribière的決鬥

傳說是因為Gaston在議會中以語言攻擊René,導致兩人決定在外面用真劍決鬥。結果是René身中兩劍受傷認輸。過程還被拍了下來。


1 則留言:

  1. 很喜歡這個頻道的影片 感謝翻譯:))

    回覆刪除